《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》小说章节目录免费阅读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小说阅读

发布时间:2023-11-18 编辑:小编

四、气象学分类法,以候平均气温(5日平均气温)划分四季,以候平均温度介于10℃和22℃之间时为春季或秋季,大于22℃为夏季,小于10℃为冬季。

冬至节的由来

冬至节起源于汉代,兴盛于唐宋,并一直相沿至今。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在《清嘉录》中,甚至还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由此可见,古人对冬至节非常重视。

汉朝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例行放假。《后汉书》中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唐宋时期,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。冬至这一天,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。

春天的划分

春天从哪一天开始,到哪一天结束,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划分方法,总括起来有以下3种:一、按照阴历二十四节气划分,春天就是从“立春”开始,到“立夏”结束。二、按照阴历划分,春天就是正月、二月、三月。三、按照现代气候学,对春天划分的依据是平均气温介于10℃和22℃之间。这样一来,全国各地进入春天的时间差异很大。

旬是怎样划分的

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,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,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。中国古代使用天干纪日,每10日周而复始,因此专门用一个“旬”字来表示这个概念。10日为一旬,一月30日,共三旬。如今,人们仍然使用“旬”来表示10日这个时间段。10年也为一旬,如年过七旬,七旬就是70年。

小时的由来

汉朝以前,“时”是指季节,“一时”相当于现在的一季。汉朝以后,“时”用来表示每天计算时间的单位。当时,人们把一天平均分成12份,每一份用“时”来表示。那么,一天就有12个时,这时的“一时”等于现在的“两个小时”。

后来,人们把一天平均分成24份,每一份仍用“时”来表示。而这时的“一时”,只相当于汉代以后“一时”的一半,所指的时间缩短了,为了区别于以前的“时”,所以就把现在的“时”改成了“小时”。如今,一天有24个小时,1个小时等于60分钟。

为何十五分钟为一刻

中国古时候,计时的工具是“铜壳滴漏”。其利用铜壶里的水,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。其工作原理是:铜壶底部有一个孔,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。壶中装满水后,水从底部的孔中滴下来,一天一夜刚好滴完。

一天一夜是24个小时,这样的话,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个刻度,等于14分40秒,舍零归整为15分。于是,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,相传成习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
后续精彩内容,点击下方关注我们,回复书名即可阅读!
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资讯> 《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》小说章节目录免费阅读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小说阅读
返回顶部